郑州重点发展20条产业链
发布时间:2024-03-25 来源: 点击:50
“新质生产力”,正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“热词”。记者从郑州市工信局了解到,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,实施重点产业链“链长制”,重点发展20条产业链,其中,新质生产力涉及到的产业有:算力、元宇宙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,以及计算终端、传感器、氢燃料电池、卫星、无人机等新兴产业,也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企业和项目。
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开辟新赛道
元宇宙在各行各业——尤其是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,不断地有成功的案例产生。就元宇宙产业来说,郑州工商登记从事元宇宙业务的企业约200家,元宇宙业务规模约300亿元,90%企业从事数字孪生、虚拟仿真、数字场馆、文旅等元宇宙场景搭建业务,核心企业有115家,拥有众诚信息、捷安高科等元宇宙领域的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。
近两年,我市招引了上海视岳、北京金睛、南京众智、山东金东、七进制、悉见科技等40余家元宇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,先期入驻鲲鹏软件小镇、河南省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两个成熟园区。去年我市又专门出台了《郑州市元宇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》。目前的代表企业:河南众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。
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。郑州拥有中部地区一流的算力设施,数据中心38个,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5个,算力规模约6000P,算力规模和峰值计算能力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。
其中,新建成的360中原智算中心已经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算力中心,落地存储服务器3万台,智能算力1000P;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2620G,互联网网内、网间平均时延分别居全国第一位、第三位;引育了超聚变、昆仑、浪潮、紫光、数字马力等一批重点企业,郑州庆阳哈密城市算力网实验场、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、国家“嵩山”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、中科曙光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,全力打造“中部第一张”城市算力网。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年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》显示,郑州算力发展综合评价位于全国所有城市第14位。目前的代表企业:360中原智算中心、超聚变、昆仑、浪潮、紫光等。
近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机器人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 我市机器人代表企业: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等。就人工智能产业来说,我市获批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,现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到158家。
从产业来说,以“人工智能+”汽车、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,郑州建成了目前国内首条商业化自动驾驶公交线、行业首个无人场站、行业先进功能全面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中心,在产品研发、示范运营及产业链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。
2015年,宇通第一代智能驾驶系统客车在郑开大道上公开路试,正式拉开郑州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篇章。2019年5月,龙子湖智慧岛周围,全球首条在开放道路上运行的5G无人驾驶公交车线路正式试运行。2020年8月,郑州自动驾驶公交1号线正式开通运行,这也是我国首个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应用验证的智能公交线路。2023年1月,郑州高新区5G自动驾驶智联巴士正式运行,标志着全国第一个5G自动驾驶网约巴士示范区项目正式进入实质运行阶段。
目前,郑州智能网联车辆累计运营超200万公里,运送旅客100万人次。目前的人工智能代表企业:宇通客车、海尔热水器工厂、阿帕斯、科大讯飞、新华三等。
量子科技是重大颠覆性创新的潜在领域,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国际前沿焦点。去年8月,中原量子谷启动建设,这是国内首个以“量子谷”为名的平台。目前,首批入驻中原量子谷的有河南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、量子材料与物理研究所、激光制造研究所、新型显示技术研究所等研究院所,以及国科量子、科大国盾量子、长江量子等相关企业。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锻造核心竞争力
计算终端方面,计算终端产业体量规模大,产业链条长,辐射范围广,带动能力强,是整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、撬动社会总需求的关键抓手,这是我市最近几年引进最多的,分别培育引进了浪潮、长城、紫光、新华三、超聚变等大企业,这些企业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650万台计算终端(PC机、服务器、笔记本电脑)的能力。
“郑州看传感谷,传感谷看郑州”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。我市发布了《郑州市“十四五”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》《中国(郑州)智能传感谷规划》等顶层设计,连续五次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,培育集聚了传感器相关企业将近5000家,产业规模约300亿元,行业首个线上商城“传感生态圈”已有1000多家企业入驻,涵盖2万多个产品,几乎可以满足企业所有需求。汉威科技作为信息传感器龙头,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%;新天科技的智能水表及系统常年占据国内市场第一。郑州已打造了涵盖气体、气象、农业、电力电网、环境监测、轨道交通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,形成了以高新区为核心的“一核多点”产业空间布局,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入选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,位列河南第一。
郑州已经建成了25座加氢站,在客车、轻卡、环卫、重卡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了13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,累计运营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;成功签约了上海重塑、亿华通等氢燃料电池项目。
“世界金刚石看中国,中国金刚石看河南”。“三磨所”(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)被称为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。1963年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后,郑州三磨研究所承担了大量国家、省(部)、市级科研项目,获得众多重量级各类科技奖项,促进了我国磨料磨具、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的发展和行业的技术进步。
从“无中生有”到“遍地开花”,除了三磨所,郑州还培育了华晶、富耐克、四方达、博特、郑钻、豫星微钻等在各专业领域排名国内前列的超硬材料企业,成为国内超硬材料及制品企业高集聚区域之一,是全国唯一的“国家火炬计划超硬材料产业基地”、“超硬材料及制品区域特色国家高技术产业链”建设基地核心区域。
郑州具备较强的卫星产业基础,拥有河南省卫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河南省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河南省卫星遥感融合创新中心、以及即将建成的人民星云卫星大数据产业基地等一批研发平台,规划建设了省地理信息产业园、北斗云谷、郑州北斗产业园等产业园园区,招引了航空飞行培训中心、航空制造产业园、西安飞宇、合众思壮、二十一世纪空间等一大批航空航天卫星高质量项目,还拥有中电科27所、中科光启等多家卫星产业领域的知名企业。郑州的卫星产业正在提速发展,今年3月7日,河南航天枢纽港暨河南省卫星产业平台项目签约落地;3月13日,“中原星谷”项目揭牌。
上街机场是中国内陆地区最早的民用机场之一,也是最高级别的通用航空机场之一,常态化举办航展,“南有珠海、北有郑州”,“郑州航展”已成一块金字招牌。其次,在无人机产业链上,我们有3家无人机整机生产企业,以及无人机反制、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、无人机自定位导航、无人机壳体、无人机挂架、电子连接器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核心企业,还在航空港区设立了省科学院的无人机研究所等等。